三玉宮主祀五穀先帝,也就是神農大帝,媽祖娘娘在側殿,但也好幾尊,再經由廟方人員的協助,終於找到了當年天母教敬拜的「天母」。 1945年天母教教祖回日本並沒有帶著「天母」神尊一起回去,地方居民不忍神尊受風吹雨打,就將「天母」請入三玉宮。
另一間側殿供奉的「七仙真祖」也有些故事與天母教教祖中治稔郎有關 當年日本「皇民化運動」進入末期,統治當局為了增加統治力道,大力的推廣神道信仰,導致許多本土的神明金身被破壞。在當時算是「有力人士」的中治稔郎將天母當地的七尊大型神像迎入天母神社(當時天母教大本殿與天母溫泉的統稱),並稱呼這七尊神明是日本的「七福神」,才避免了神尊被破壞的危機
中國古代的寺廟、道觀、宮殿、衙署乃至聚落城市常有鐘樓及鼓樓之設置,具備警戒、報時及儀典之作用。據歷史資料,唐代佛寺已經出現鐘鼓樓,多設立於山門之內,採獨立式建築。東側為鐘樓,西側為鼓樓,遙遙相對,取晨鐘暮鼓之典故。 三玉宮鐘樓建於正殿龍邊,鼓樓置於正殿虎邊。早期「暮鼓晨鐘」是佛寺用於早晚報時的鐘鼓,稱太陽出來的東方是晨,落下的西邊是暮;置身其間,聆聽晨鐘暮鼓、磬漁梵唱,帶給人心靈上的淨化、精神上的鼓舞、思想上的啟發,對社會人心產生一股道德的自我約束力。 三玉宮鐘樓石柱兩側刻有「晨露無塵滋潤大地皆造化 」「鐘聲有語喚醒人間盡文明」,門聯刻有「晨鐘 」。鼓樓石柱兩側刻有「暮沾晚霞星移斗換覺宇宙 」「鼓進落日萬籟俱寂悟光陰」,門聯刻有「暮鼓 」。暮鼓晨鐘聲聲啟迪人心,引領著眾生滌淨渾沌,靈台清明。 三玉宮鐘鼓樓於民國七十八年竣工興建完成,並於民國七十九年三月由三玉宮管理委員會,刻印所有捐贈者芳名石碑於服務處上方,永久保留紀念,已感謝十方善信大德之奉獻。
建於1953年,是為1950年代韓戰時期駐台美軍興建之美軍顧問團宿舍,因外牆白色雨淋板之特徵,且位於臺北市天母地區,故名天母白屋。 建築物為一層樓,黑瓦白牆,外有庭院,內多設有壁爐,頗具該時期美國郊區獨棟建築之特色。隨著天母地區的發展,類似建築的數量已日漸減少[1]。曾外借2006年播出之偶像劇《愛情魔髮師》拍攝外景。
天母古道親山步道(水管路步道)是一條位於臺灣台北市天母通往陽明山之山徑。沿途經過草山水道系統的大口徑自來水水管,因而命名。行經中國文化大學下方之步道時,常見成群台灣獼猴,可遠觀紗帽山。目前被台北市政府納入天母古道親山步道的一部份。 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後接收臺灣,有感於乙未戰爭時因瘧疾造成軍人大量傷亡,加上臺北市的城市發展,需要乾淨的飲用水源。日本政府遂於接收事務底定後開始在台北市水源地的探勘。 其中在竹仔湖大莊、紗帽山下一帶尋得乾淨且穩定沒有毒性可以給人類引用的水源,於是興辦引水工程,並架設直達山腳的水管供山腳下三角埔發電廠發電與供應自來水,為維護水管開闢維護步道,後演變成天母水管路步道。
天母公園位於臺灣台北市士林區天母地區天母里中山北路七段,是磺溪流經,陽明山公園管理所所管轄的公園之一[1]。自美軍駐台時期時起至今未有重大變革,只有1971年、1997年、1999年、2003有些許改裝。公園略呈長型,有許多公園設施,其中包含體健設施和服務設施。園內植物大都為原生林,屬自然型態公園。公園附近有內政部所劃定之行水區、河川區、綠地用地、第二種住宅區、保存區、第二之一種住宅區、廣場用地、停車場用地、機關用地、自來水用地、第三種住宅區和公園用地(本身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