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流浪犬問題已走過二十多個年頭,從浪犬被視為廢棄物處理、發展人道撲殺、到通過零撲殺政策,走至收容所犬數爆量的現代,街頭浪浪們卻仍持續存在,我們到底是越來越進步,抑或是越來越退步?二十多年來,始終站在第一線的「愛媽、愛爸」,因不捨浪犬處境成為「餵養者」,許多人視他們為救生菩薩,卻也有不少人認為他們是問題製造者。 然而,餵養真的會製造問題嗎?是先有狗才有餵養人?還是先有了食物,才吸引了狗呢?當人與狗的衝突不斷上演,供給食物給浪犬的餵養人需要負責嗎? 餵養,真的是滿足狗嗎?泛稱「愛爸愛媽」的餵養人都是「愛狗人士」?其實不然,除了愛心,有些人是信仰使然、有些人只是想清廚餘、也可能是小吃店老闆或放養飼主在街邊放置食物,無意間餵食了路邊的浪浪們。 除此之外,根據長期研究動保與公共行政的吳宗憲教授觀察,部分餵養人同時也是社會弱勢者,可能從餵養行為獲得在社會中無法取得的滿足感,填補自我需求。而這類餵養者其實需要協助,是社會安全網不能忽視的一環。除了幫助浪犬,有些時候餵養行為也可能是滿足人們的需求。餵養不到百款,但至少有五種!
三玉國民小學 - 三玉團隊製作